王安石的两首绝句,清丽脱俗,积极乐观,写出了变法前后的心境
01
金炉香烬漏声残,翦翦轻风阵阵寒。
春色恼人眠不得,月移花影上栏杆。——宋 王安石《夜直》
简译:夜已经很深了,香炉里的香早已燃尽,漏壶里的水也将漏完。
天就快亮了,值宿的诗人一夜未眠,出得门来,但觉春寒料峭,夜风虽然轻柔,但还带着点点寒意。
春天的夜晚美得让人难以入睡,宫宛里的花影随着月亮的西移,悄悄地爬上了栏杆。

赏析: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,冰雪消融,草木返青,到处都是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。
一年复始,万象更新,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,王安石也迎来了他政治上的春天。
王安石在宋仁宗庆历二年(公元1042年)进士及第,之后的数十年间一直在地方任职,这使得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民众了解民生,对彼时的社会制度存在的弊端也看得更加清楚。
所以,融合多年经验所得,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,提出了以变法来促进社会发展的治国理念,除积弊,以此来扭转当局积贫积弱的困境。
从宋仁宗嘉佑三年(公元1058年)上万言书开始,到宋神宗熙宁九年(公元1068年)变法主张被采纳,王安石历经十年的漫长等待。
如今,自己富民强国的愿望终于有机会实现了,能够在政治的舞台上大显身手,能够让自己的人生有所作为,这怎能不让他激动和兴奋呢。
原来,并非是“春色恼人”眠不得,而是自己的雄心和抱负有了可以施展的舞台,是内心的激动和亢奋之情,令自己难以入眠。
王安石这首《夜直》写于其在翰林学士院值夜班时,虽然全诗仅有短短的28个字,却写尽了他彼时思想上的波澜起伏,他的春风得意,他的踌躇满志,他的志得意满,无一不体现在字里行间。

02
一陂春水绕花身,花影妖娆各占春。
纵被春风吹作雪,绝胜南陌碾成尘。——宋 王安石《北杏花》
简译:北边的池塘边,纷繁的杏花开满枝头,岸上的杏花风姿绰约,水中的花影妖娆多姿,二者平分春色,相映成趣。
这绿水池畔的杏花即使被春风无情地吹落,飘然若雪,随水流逝,也胜过那南边小路旁的杏花,它们凋零后只能洒落在路面上,任人随意践踏,然后被碾成尘土。

赏析:此诗的前两句写北陂杏花的姿态之美,枝头繁花似锦,水中花影迷离,临水照花,光彩夺目。
蜿蜒的绿水环绕着如霞的杏林,水润花更艳,花映水尤柔,这北陂的杏花真是独享天时地利。
诗的后两句写北陂杏花的品性之美,纵然一夜风吹尽,缤纷的落英也只会随洁净的绿水飘然而去,不染纤尘。
而那南边小道旁的杏花就没会如此幸运了,它们开在人来人往的路边,看似热闹繁华,却要忍受任人攀折采摘的命运,凋零时还要被任意践踏和碾压,最终落得个满身污秽。
北陂杏花虽清寂,却能保持高洁的品质,南陌杏花占尽繁华,却难保洁身自好。
有描绘,有议论,有对比,诗人用四句话28个字,写尽了北陂杏花的美丽和高洁,其实,这也是诗人自己刚强耿介高洁品质的人格写照。

盼了十年,等了十年,王安石终于等来了锐意进取的宋神宗之诏,君臣际遇,风云激荡,本以为这场变法改革拉开了序幕,就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。
可是,这条变法改革之路远没有设想中的平坦和顺畅,保守派的极力阻挠,皇新贵戚的激烈打压,不仅使王安石处于“众疑群谤”之中,就连神宗皇帝也处于束手无策之境,使这场革新运动举步维艰。
从1070年(熙宁三年)到1076年(熙宁九年),短短的6年时间,王安石两次拜相,又两次罢相,变法终是无以为继,心灰意冷的他不得不退居江宁,寄情山水,从此不再出仕。
位卑未敢忘忧国,王安石虽然被迫退出了政治舞台,但是其坚持改革的信念与立场却从未动摇过,如果有可能,再给他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,他仍会一如既往地坚守自己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。
